纪常同志主要事迹及成果
我因家境贫寒,高小毕业后就缀学学医,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三年拜魏怀基老师学习中医七年。1953年调至行政部门工作。先后在卫生科任科员,县医院任支书、院长,卫生局长、文教卫生局副局长,直至1995年退休。
要谈事迹及成果很不好说,只能说根据上级政策,从实际出发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,回顾起来,只能就从政、从医两方面谈几点。
一、 从政方面:
1、 组建全县卫生机构:
我1956年从事卫生行政工作时,只有一个县医院(当时叫县卫生院)区、乡、村卫生机构还是空白。以后,逐步成立了区医院、联诊所(即乡医院、大队合作医疗站)、县防疫站、县妇幼保健院、县中医院、县卫校、县药检所……直至70年代才完成了三级医疗保健的建设。如:位于离县城较远的华阳山区,交通不便,缺医少药,在60年代的一次4人换着从茅坪抬着一位病人,抬到离城不远的土门断了气,使人心里非常难过,相隔不久,就在茅坪建立了地段医院,基本上解决了急、危、重病人的抢救难题。又如现在的县医院,50---60年代,门诊、住院部设在现在职工宿舍楼的地盘上,身为院长的我,考虑卫生事业的发展,逐年征买了今日由门诊楼---住院楼的地盘,适应了今日的发展。又如组建妇幼保健院,到省上跑资金,出了车祸,两颗门牙当场伤掉,差一点要了命………。由于日积月累工作繁忙,身体渐渐衰弱,一次在县礼堂正在开卫生工作会是晕倒在会场,县委书记杜力田闻知后,硬把我从会场扶走,他亲自开会…….一次在文卫局我宿舍正办公晕倒,副县长郭才银驱车啊派人将我送汉中3201医院检查治疗………慨括起来,就是做了组织建设、人才建设、设备建设三配套工作。1983年实在无力再支撑的情况下,向县委呈交了辞职报告,1984年县委批准,从一线退居二线,任卫生局巡视员直至退休。由于成绩突出(局级联评)1988年9月县委、县政府奖励升级工资一级。
2、 心系人民,从实际出发。
农村缺医少药,边远山区更为突出,把哪个医生派向离城特远的大山区-----坪堵。实在不容易,怎么办?经长时思考提出了两条解决办法,一是全额补助到坪堵卫生院工作医生的工资;二是降低中考分数线,定向为山区培养永不走的医生。在文教卫生局时,我分管卫生和全局财务工作,当时要求每个大队办有小学,群众集资建学校。我想给公办学校修一间房花1000元,而民办补助500元就修一间房,都是在办学,能否给民办补助一点钱?这个想法提到局务会上得到通过,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。
二、 医疗预防:
甲、 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方面:
1、 30多年,利用工作空隙,节假日义务为干部群众诊病、咨询达10万余人次。
2、 用了2---3年的时间,对全县七岁以上人群进行了甲状腺体检,对1000多人适应手术者,全部免费手术,推广了全民食用碘盐。
3、 用3—5年时间,在全县特别是山区免费消灭梅毒病如坪堵乡每年派送医疗队8—10人坚持了六年才完成了消灭梅毒任务。
4、 根治了“疟疾病”。
5、 消灭了“勾体病”
以上详情见“卫生专志”。
乙、 乐于学习,总结经验。
1、 撰写“治疗小儿低热”等论文20多篇先后在陕西中医杂志刊用和县、市、省及全国中医学术会上交流。
2、 组织编写的有《洋县验方》、《中医基本功手册》、〈洋县验方选编〉;个人编写的有〈中药调剂手册〉、〈证治集锦〉、〈秦巴草药药性〉等。
3、 热爱中医,一心想把洋县中医事业搞上去。在诊病中体会到:中医能治病,有宝可挖。临证中只要辨证精当,方药对证,确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立志把洋县中医搞上去,在50年代选送张日新、张明坤、王龙存等到省中医学校学习,60年代送县医院西医刘元广、张万均到省中医学院进修中医;组建了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;开展在职学习成立了洋县卫校,举办了三期全县中医提高班;与省中医学院在县中医院合办了“洋县中医大专班”,在县中医院开设了“名老中医咨询门诊”、在妇幼保健院坐诊,开诊所带学徒四名……….,总想把洋县中医事业搞上去,尽自己应尽的微薄之力。
二00七年十月二十三日